文革邮票简称“文革”票,编号邮票简称编号票,这两种邮票,均是中国人民邮政在“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发行的邮票。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邮票收藏活动被看成是”封、资、修”的东西而受到冲击,与此有着紧密关系的中国邮票志号,“纪”字头、“特”字头志号一律被取消。而后,所发行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不再分类,不再编志号,只是在设计、发行中编有套号,“文1”、“文2”……套号印在整版邮票的纸边上。这便形成了后来集邮界对“文革”票编志号的方法。从1967年4月20日“文1”发行开始,到1970年1月21日“文19”结束,“文革”票共发行行了19套80枚(已印出未发行的邮票,如”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等均未曾计)。
邮票上不编志号,毕竟诸多不便。因此。从1970年3月1日发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邮票开始,仍然不分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类别,统—一用连续号来编排邮票的志号:在邮票的左下角用(1)、(2)、(3)……来编号;在邮票的右下角表明年份,如(1971),表示这枚邮票于1971年发行。到1973年10月15日发行编号95“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邮票为止,编号票共发行厂21套95枚。这种编志号的方法,使邮票收藏者无法从票面显示的编号上知道一套邮票有多少枚。因此,发行到“编95”以后,便被废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