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四千年石斧:老农捐给博物馆
500)this.width=500" border="undefined">
昨日上午。
洛阳博物馆贵宾厅里。
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村村民陈建明郑重地将自家收藏的一件文物——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斧(上图)交到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手中。博物馆方面回赠给陈建中的。
是一份捐赠证书和1000元的现金奖励。
陈建明的石斧从何而来。
价值如何?他为何主动将其捐给博物馆?个人捐赠文物的程序是怎样的?对此。
记者进行了走访。
偶得石斧。
老农捐给博物馆
陈建明说。
捐赠的这件石斧是他70岁的父亲捡到的。因为自家所在的村里有东汉太学遗址。
父亲平时除了爱读些历史类书籍外。
还喜欢收藏碑刻和瓦当等文物。2011年春天。
太学遗址附近一家化工厂平整门前的土地。
陈建明的父亲去帮忙。
偶然间发现了这件石斧。凭经验。
老人觉得这应该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陈建明见到石斧后。
也找来一些历史资料对照。
最后他和父亲一致断定。
这应当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但具体价值有多大并不清楚。
今年7月。
陈建明在洛阳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展厅里看到一件文物。“该文物的说明上写着‘石斧’。
但外观好像还没有我们收藏的那件精美。”陈建明说。
回家后。
他把这事儿告诉了父亲。父亲当即就说:“干脆把我捡的石斧捐给博物馆好了。”
上周。
陈建明拨通了洛阳博物馆的电话。
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
出现了昨日上午的那一幕。
石斧距今约4000年。
有重要历史价值
看到陈建明捐赠的石斧。
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很欣喜。“石斧距今已有4000年。
但刃部看起来依然锋利。
说明当时使用得很频繁。”张玉芳说。
虽然石斧在洛阳博物馆众多藏品中并不罕见。
但有明显使用痕迹。
表面非常光滑、刃部非常锋利的并不多见。
据介绍。
这件石斧长约18厘米、宽6.8厘米、厚约4.2厘米。经观察、研究。
张玉芳断定该石斧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遗物。
距今约4000年。“石斧是远古时代的石质工具。
既可以切割食物。
也可以当农业生产的工具。
通常情况下。
斧体较厚重。
一般呈梯形或近似矩形。
两面刃。
磨制而成。这件石斧的出现。
可以印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与其他地方相比。
洛阳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比较发达。”张玉芳说。
这件石斧的价值如何?张玉芳说。
文物都是无价的。
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历史价值。这件石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洛阳地区的社会生活有一定帮助。
您有文物。
不妨也让大家饱眼福
洛阳博物馆党委书记周加申说。
文物捐赠是博物馆收藏文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近年。
社会各界捐赠给洛阳博物馆的文物已有上千件。为表达对捐赠者的尊重。
2008年至2010年。
洛阳博物馆连续3年举行了捐赠文物展。“去年我们馆从老馆搬到新馆后。
现在各项工作已就绪。
捐赠文物展的工作也将继续开展下去。”
周加申说。
捐赠文物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是对于收藏家来说。
拥有一件心仪的文物。
总希望能有人分享。
而博物馆恰好能提供一个与业内人士和文物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二是不同的文物需要不同的存放环境。
如环境不当。
很容易对文物造成伤害。
而博物馆有专业的文物保护手段;三是文物放在家里。
安全问题最让人担心。
但存放在有着特殊保护系统的博物馆里。
就好像存进了“保险柜”。
不用再担心安全问题。(记者 李燕锋/文 记者 张晓理 见习记者 张斌/图)
相关链接
如何向博物馆捐赠文物
洛阳博物馆党委书记周加申介绍。
通常情况下。
文物收藏者捐赠自己的文物。
可以直接与洛阳博物馆办公室或保管部联系。
捐赠品被送到博物馆后。
博物馆方面会组织专家对藏品进行鉴定、讨论后上报。
之后由工作人员核实博物馆内是否有同样的藏品。
捐赠的藏品是否适宜展出等。
接受捐赠后。
博物馆还会举办一个仪式。
向捐赠者颁发证书和一定的酬金。一旦捐赠文物公开展出。
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会在展品的说明上注明来源。
以此表示对捐赠者的尊敬。
邮票回收
http://www.52ybk.com